浅谈:精酿的成本


各位朋友,大家好,我是禾裕,今天继续剑走偏锋,浅谈本人对精酿成本的理解。


场地、设备、原料、人工、财务等等成本,我的理解是:大家基本都大差不差。无非是规模不同略有上下浮动,完全符合经济学规律,探讨起来也没多大意义。今天我想探讨的是:沟通成本、时间成本、自我学习成本,这三者是目前精酿行业的最大成本。

浅谈:精酿的成本

 一、沟通成本

啤酒是舶来品,精酿更是一个新鲜事物,目前我国关于精酿的国家标准和监管力度还远远滞后。如何让消费者了解精酿产品、精酿文化,这需要广大从业人员去宣传引导,让消费者了解精酿,体验精酿,形成良好的行业氛围,继而推动行业进入良性循环。这是与消费者的沟通是外部沟通之一;


另一项外部沟通与相关职能部门及银行等单位沟通。这种沟通,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:同一时间选址,有些酒厂很快走完流程投产、有些则是设备和人员均早都已到位,却迟迟未下证……

一般来说,经济发达地区的营商环境要好于经济欠发达地区,同时精酿自带“奢侈品”属性,经济发达地区是首选。而欠发达地区,可以理解为潜力巨大,如果赶上当地政府政策支持,“沟通”起来比较顺畅,也值得一试。

浅谈:精酿的成本


外部沟通解决之后,还有一个内部沟通问题,就是团队管理。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,江湖上有内卷、有内耗,也有纷争。举个例子:年轻酿酒师多数是科班出身,而生产、维修上管事的一般是上了岁数,经验丰富,且学历又不高。年轻的酿酒师,相对来说,在整个团队内薪资较高,经验却有欠缺,这时候老板如果在管理上太糊弄,不能“量化”、“数字化”,十有八九会出问题,且一旦出问题就会接二连三出问题。


人无高低贵贱之分,但因知识结构不同、思维方式不同、价值观也不相同。若没有科学的管理体系支撑,时间一长沟通肯定不在同一个频道上。这就需要管理层有认知、有格局,同时“细致入微”地制定相关制度与细则。很多时候,往往是先有“奸皇”后有“奸臣”:管理层采用拉一派打一派手段,导致矛盾越积越多反而坏了事。而管理层又觉得中国啥都可能缺永远不会缺人,把人这一最重要、最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生产要素等同于没有生命力的物件,最终的结果就是内部沟通成本长期居高不下,拖累企业。

浅谈:精酿的成本


二、时间成本

啤酒与零食、饮料等快消品的不同在于其:无法做到当天投料当天出产品,这就是时间的成本(生产、试验、科研等等一系列,都需要海量的时间,这意味着庞大的成本)。而需要时间的事物,往往会衍生出相应的文化属性,所以古今中外一直有酒的文化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文化越深厚越有话语权,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标准输出、产业链核心。


中国的精酿起步晚,但优势在于人口基数庞大,经济发展快速,幅员辽阔,特色原料丰富。如果广大从业者兢兢业业、持之以恒,经过几代人的时间沉淀,中国的精酿在世界的舞台上将会有一定的话语权。在这个过程中,唯有脚踏实地“熬”下去经受岁月的洗礼。

浅谈:精酿的成本


三、自我学习成本

不论是沟通还是时间的沉淀,都离不开人的自身因素,即主观能动性。主观能动性的直接体现就是自我学习。

啤酒的酿造是一门科学,科学一定是不断完善、不断进步的,唯有包容、吸纳、融合之后才能有所创新。这是我们学习的根本意义,不落后于文明的发展,并且在文明发展的道路上留下我们的足迹。

自我学习的成本是最大的成本,同时又是最小的成本(因为其创造的价值是可观的,能够把成本稀释到无限小),所以无论何时,花时间去学习,去吸收新知识或技能,都是最值得的投资!

以上与全体精酿同行共勉!


浅谈:精酿的成本
浅谈:精酿的成本
浅谈:精酿的成本

注:以上3图为笔者收集的民国年间啤酒专著


关于作者

禾裕


浅谈:精酿的成本


澜埔学院2021年度初级班、威士忌班、酵母班、高级班学员。药学科班出身,略有理论基础。混迹食品原料圈多年,能调温纯脂手工巧克力、也能从非洲日晒阿拉比卡一路神侃到哥斯达黎加蜜处理、还能摸出一罐自制剁椒讲解一番他的“八大菜系”,顺便再将NFC果汁与浓缩果汁进行对比分析——因卖果汁而入了精酿圈且一发不可收拾,从此以果汁及其他辅料为主业闯荡山东乃至省外啤酒圈。他曾戏称自己:少年迷恋钓鱼、青年痴迷打猎、人到中年开始钟情于精酿。小哥爱看书、也喜爱收藏古书旧书,涉猎颇广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——小编


本文系本公众号原创稿件,小编Ron、作者禾裕。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,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。


浅谈:精酿的成本

澜埔国际酿酒学院

好好学习,酿好啤酒